作 者丨林昀肖 实习生莫然 宣舟沪深股票配资平台
据韩联社报道,事发后,消防部门派出159名消防员和63台设备。由于锂电池火灾难以用常规方式完全扑灭,且现场火势较大,灭火工作并不顺利。先遣人员抵达现场时,工厂内部的电池仍在爆炸,火势快速蔓延。当地时间24日15时10分左右,火势才基本得到控制。
编 辑丨季媛媛
图 源丨图虫
“银发经济”已经成为一个公认的热词,而听力赛道也被称为是“被低估的市场”。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一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很多企业也将眼光瞄准了助听器这个“蓝海”市场。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助听器从几百元至几万元不等,进口占主导地位,但其中也是“乱象丛生”。有消费者表示,因为噪音太大,其为老人网购的助听器几乎成摆设,且当时没有验配。而在黑猫投诉 【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APP上搜索“助听器”,显示相关投诉在200条以上。
鄂尔多斯市妇幼保健院听力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助听器验配师白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电商平台中价格便宜且不用调试的助听器,只能称之为“扩音器”。低价助听器完全忽略了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特点,只解决声音放大的问题,但并未解决声音清晰度和舒适度的问题。上述所谓的“降噪助听器”,只是降低了声音的响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听得到、听得清的问题。
另有一位听力行业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行业皆知的秘密,一些助听器进口生产供应商把部分下线的产品换一个名称再重新注册后(甚至不换名称),以几百元的价格卖给零售商,到市场后零售商标价三四万元再卖给患者。“上述现状主要是因为有听损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信息非常不对称,另外则是中国助听器市场(大部分进口品牌)主要是被中间商及其开的门店所‘把持’,拥有较高的利润空间,最终用户只能高价购买。”一位助听器生产企业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希望这种现象能够得到整治,改变目前行业现状。
对此,白兰表示,我国将助听器纳入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对于助听器的销售包括人员资质、经营场所等都应按照医疗器械管理办法监管,建议加强行业监管,制定合理的行业准入标准,从而改变当前我国助听器行业和市场混乱的现状。
]article_adlist-->
助听器?扩音器?
为了解助听器消费市场的实际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消费者身份走访了北京3个不同街区的9家助听器门店,包括声望听力、安湃声和自然之声等多家品牌,同时也联系了峰力爱耳专卖店、久听旗舰店、奥迪康原声专卖店3家进口助听器线上品牌店。
在线下门店的走访中,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普遍了解到,进口厂商中基础款产品价位在3000—5000元之间。店员均表示该价位产品由于功能少、适用场景少,仅适合平常很少出门的高龄老人,在噪音大环境下佩戴会产生不适。也有店员向记者指出,电商平台中售卖的百元产品只是扩音器,不能被称为“助听器”,不适合有噪音的环境。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电商平台中发现,助听器热销榜中,排名前十的助听器中有5款售价在1000元以下,最低价格产品仅为148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询问了热销榜单中售价千元以下的四家电商客服,包括“仁和品牌助听器”、“谷米跨境智能降噪助听器”、“蓝米老人助听器”和“迈克凯尔充电款助听器”。
在上述商家中,售价仅148-328元的仁和助听器主打老年人市场,但也声称不分年龄段及听力损伤程度均可使用,出门后噪音不会吵,无需专业验配,强调其产品的安全性。另一款蓝米老人助听器售价仅138-368元,客服解释称,使用助听器类似于佩戴眼镜,可保护残余听力并减缓听神经衰弱,产品也宣传智能降噪功能,确保正确佩戴下无杂音。
按照店家的描述,上述产品适用所有年龄段及听力损伤程度,具有降噪功能无杂音,适用于不同场景,产品功效还要好于进口厂商售价3000—5000元的基础款产品,堪比万元进口产品。
然而,在购买评论中,多名消费者反映,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如短期内即损坏、退货过程复杂且退款延迟,甚至有买家质疑产品的真实性。也有消费者反馈表示,助听器操作复杂,音量调节不便,售后响应迟缓,引发其对商品真实性和售后服务质量的质疑。
此外,在黑猫投诉APP上搜索“助听器”,出现了200条以上投诉。网购低价助听器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投诉问题包括质量问题、假冒商品、虚假换新、无售后、虚假承诺等。例如,一名消费者在电商平台购买一款658元的助听器,不仅佩戴闷堵感严重,耳道及周围神经疼痛,甚至感冒发烧导致听力下降。
白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电商平台中价格便宜且不用调试的助听器,只能称之为“扩音器”,类似于耳机,只是将声音放大。电商平台将助听器与扩音器概念混淆,这对耳聋患者是极不负责的。
白兰介绍,耳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导性耳聋,外耳和中耳的问题导致声音传导和放大功能受损,这种性质的耳聋占比小于10%。对于该类患者,电商平台中部分的扩音器仅仅能使其能够感知到声音的作用,但购买者反映听不清和不舒适的问题突出。而占比达70%-80%的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有四大临床特征:一是听得见但听不清;二是小声音听不见,大声音又难受;三是噪声环境下听不清;四是语速快了听不清。这类患者是由于内耳的耳蜗毛细胞受损,所以只有通过助听器验配师的线下验配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助听效果。
“电商平台中这些低价助听器,完全忽略掉了感音神经性聋患者的特点,很多患者为图便宜从网上购买低价助听器后,普遍感受到非常吵,且又听不清楚。因此,这些低价助听器只解决了声音放大的问题,但并未解决声音清晰度和舒适度的问题。”白兰强调。
上述低价助听器也会宣称具有降噪功能。对此,白兰指出,人耳的声音能量65%集中在低频,30%集中在中频,只有5%集中在高频。噪声类型有很多种,一些所谓的“降噪功能”,如果只是简单地衰减低频声音信号,会使患者对声音的感知受到很大影响。这种所谓的“降噪”牺牲了助听器的清晰度,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听得到、听得清的问题。
在验配方面,在四家低价助听器电商中,三家都声称自己的产品并不需要验配。记者进一步询问不验配是否会有不良反应时,商家则表示,是正规医疗用品,安全的,不会有任何不良影响。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商家的售后服务通常不涵盖设备的日常维护、清洁以及听力康复指导。
然而,助听器验配有一个复杂的流程。白兰介绍,首先,通过听力学的精准检测,可以知道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性质和特性;其次,通过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测,根据患者的言语识别率来选择合适的助听器。“将听力图输入后,助听器会自动给出初始的验配参数。助听器验配师要依据患者的主观感觉进行精准调试,从低频到高频,从小声到中声再到大声,最后到助听器的整体输出等等。”
“我们在面对听力患者时,首先需要判断患者的听力损伤程度,每一名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临床表现和临床特性不同。助听器验配的意义在于,通过个性化的验配和精准调试让患者获得一个在其个体上应该达到的最佳效果。”白兰强调。
白兰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助听器产品价格由两部分决定,一是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二是助听器验配的服务费用。即使是功能和性能再好的助听器,如果没有助听器验配师的专业服务也不可能获得良好的助听器效果。助听器验配有三大原则,准确的听力检测结果、对症选择助听器以及对症调试助听器。
]article_adlist-->
高端品牌垄断市场,“中间商”约束力差
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走访的门店中,绝大部分门店只出售国外品牌助听器,如峰力、西嘉、奥迪康等品牌,且这些门店本身就是国际听力集团的成员,仅有博音一家门店出售自研的国产助听器。进口品牌的助听器价位多在3000元至4万元之间,而国产品牌则有百元价位的产品。
据门店店员介绍,不同品牌助听器的区别主要在于音质,处理后的声音不同。而相同品牌、不同档次的助听器区别主要在于降噪和清晰度,档次越高,降噪和清晰度效果越好。此外,高价位的助听器还在蓝牙功能、AR智能等方面有更好表现。
对于不同价位助听器的选择,门店店员普遍表示,不分年龄阶段,主要取决于听力损伤的程度。同时,多位门店店员也指出,3000-5000元价位的助听器功能和适用场景较少,仅适合出门较少的老年人,外出工作的年轻人建议配备万元以上的助听器。
当前,全球助听器市场是一个高度垄断的市场。就市场格局来看,信达证券研报介绍,助听器产品以空气传导助听器为主导,目前全球助听器市场基本上被五大助听器集团垄断,五大集团的旗下子品牌占据全球助听器市场90%以上的份额。
其中,从收入规模、核心技术实力、产品矩阵、品牌知名度等指标来看,WS听力集团、W.D.H听力集团、瑞声达、斯达克等海外助听器企业位列于第一梯队。
从助听器的价格来看,主要分为三个区间:经济型、中端和高端。据AgeClub介绍,经济型单耳价格范围小于1000元,中端价格在2000-7000元之间,高端价格高于10000元。
信达证券研报指出,垄断市场的外资品牌一般以高端数字机和定制化产品为主,定位中重度以上人群(需求偏刚性),主打医院及线下专业验配销售模式,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服务性,产品价格也相对较高。最便宜的经济型助听器单耳价格基本在1000元以内,但这类助听器一般不具备定制化功能,多为传统老式助听器,使用效果也相对较差,以非验配模式为主。
“现在助听器行业销售也存在一些乱象。部分助听器进口生产供应商直接将一些线下产品换一个名称再重新注册(甚至不换名称),技术参数和功能参数一模一样,但型号却是新的,然后以几百元的价格给零售商,而零售商则以三四万元的价格卖给患者。”上述行业资深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
同时,该资深人士也指出,对于部分技术已经被替代的助听器,零售商通常会采取超低价购入、超高价售出再打折的策略,从而赚取较高的中间差价。而对于生产厂家而言也不亏,其通过零售商形成自身产品的价格差异化,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市场占有率。
上述通过价格策略来占有市场的行为,也可能伴随着助听器服务质量的下降。该资深人士分析称,部分大型的助听器零售机构,为占有市场开设许多门店,并且打折出售部分机型,但却忽略了专业技术服务的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在实际零售环节中,门店可能存在验配流程不规范的情况,降低了助听器的使用效果。
此外在零售市场中,上述生产企业负责人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目前中国助听器市场被中间商“把持”,很多对品牌没有忠诚度,在供应端无限压价,如果觉得条件不好就换品牌,在消费终端,则是以高价出售,“两头通吃”。
“中国目前的助听器市场十分混乱,因为没有行业的规则去约束这些商家,对零售商没有定价约束,没有市场管理约束,助听器对于听障患者,大部分需要验配,但到零售环节大部分忽略了验配,导致70%的助听器被束之高阁。”上述资深人士也坦言。
对于助听器行业的乱象,白兰介绍,1987年国外品牌助听器进入中国零售市场,从模拟信号放大助听器到现在的数字信号处理助听器,一直都是生产厂家提供零售价格,而到零售商环节后,大部分零售商会依据厂家提供的价格销售,少部分会在厂家指导价格基础上加价,然后再打折出售,因此出现整个助听器市场价格混乱的现象。
对此,白兰指出,我国把助听器纳入二类医疗器械管理,对于助听器的销售应按照医疗器械管理办法监管,包括人员资质,经营场所面积等。我国应该加强行业监管,制定合理的行业准入标准,改变当前我国助听器行业和市场混乱的现状,让合格的助听器产品和科学的助听器验配造福广大的耳聋患者。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 李洁
]article_adlist--> 21君荐读 ]article_adlist-->马斯克怒了:彻底删除!“火烧机房”
楼市重磅!跌破3%,“还会再降”!“等等党”赢了?
突发公告!董事长辞职!执掌11年
]article_adlist-->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桐 沪深股票配资平台